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澎湖氣象站 (Penghu Weather Station)

單位沿革

  澎湖氣象站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設立的澎湖島測候所,是1896年全臺最早設立的5座氣象站之一。與其他氣象站不同,澎湖島測候所的設立除原有觀測網的需求之外,還與軍事息息相關,此因1885年清法戰爭期間,澎湖一度被法國軍隊佔領,突顯澎湖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於是受到當時臺灣總督府重視,日治初期即針對澎湖設立氣象單位以滿足軍事需求;而澎湖氣象站周邊尚留有諸多日治時期沿用至今的軍事設施,由此也可見一斑。

  另能夠在海面設立的氣象觀測點相當重要,尤其日治初期臺灣與中國往來頻繁,臺灣海峽亦為國際重要航道,然而此海域海難頻繁,自古即有黑水溝之名,在海峽重要中繼點的澎湖設立氣象站有非常迫切的需要。

  澎湖氣象站的設立與運作皆與馬公港息息相關,設立至今位置幾無變動,始終與馬公港相伴左右,僅因澎湖風大鹽害強烈,老舊建物維護不易,曾於1981年拆除日治時期原有建物,並於原址改建及增建現今的站房建物。

澎湖氣象站

1896年7月12日

選定設立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島等5處測候所。

1896年11月21日

「澎湖島測候所」成立,並進行氣象觀測,暫於舊媽宮城拱辰門辦公。

1898年3月12日

位於媽宮城內西丁町測候所建物落成並遷入,為一座18邊形的辦公室。

1920年10月1日

更名為「澎湖測候所」。

1938年

改稱「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澎湖測候所」。

1945年11月

因「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改組為「臺灣省氣象局」,改稱「臺灣省氣象局澎湖測候所」。

1947年11月

因「臺灣省氣象局」改稱為「臺灣省氣象所」,更名為「臺灣省氣象所澎湖測候所」。

1965年9月1日

因「臺灣省氣象所」改制為「臺灣省氣象局」,更名為「臺灣省氣象局澎湖測候所」。

1971年7月

「中央氣象局」恢復建制,隸屬交通部,改稱「中央氣象局澎湖測候所」。

1977年7月

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澎湖氣象測站」。

1980年7月

原辦公室老舊於原址拆除動工改建。

1981年5月1日

遷入改建後辦公室作業。

1989年8月1日

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澎湖氣象站」。

1997年

新建作業大樓及單身職務宿舍。

1998年9月

原觀測坪遷移至站區西側(現址)。

2021年1月1日

「地面氣候自動觀測系統」啟用

2023年9月15日

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澎湖氣象站。

測站特色

由於澎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之中,地位險要。且四面濱海,船舶眾多,居民生活與海洋關係密切。故為综觀氣象不可或缺之資料站,可監測海峽中之氣象資料,對天氣預報及氣候提供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本區季風氣候明顯,夏季高溫炎熱為西南風主要雨量來源為颱風雨,少熱雷雨。冬季為東北風空氣乾燥,風力強勁,每年五月及九月為季風轉換期。且自古以來即為軍事要塞,軍、公、民營機關及社會大眾對氣象資訊需求相當殷切,氣象服務與資料之供應同天氣守視與氣象情報之收集均為本站工作之重點。

組織架構

本站現有主任一人,職員三人,工友一人,員工共計五人。職員均為氣象職系。

自民國111年1月1日起,氣象站轉型取消夜間人工觀測,採監測席與核心業務席,上班時間早上7時30分至夜間18時30分。

業務內容

氣象觀測:

  1. 地面氣象觀測:
    本站地面氣象觀測項目有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溼度、降雨、降雨強度、日照時數、日射量、能見度、蒸發量、天氣現象及雲等氣象要素, 每天二十四小時作業。由於採用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大部份即時觀測資料均可透過署屬網路專線,傳輸至臺北氣象預報中心, 以供天氣分析及預報作業之用,本站則將這些資料統計製成氣候資料,以供各界申請參考用。
    另外,值班時每三小時一次(陸上颱風警報期間,可視任務需要配合預報中心作業進行加強編報任務。),將各氣象要素觀測資料自動編成規定格式之氣象電碼, 傳送至臺北氣象預報中心通信部門,經彙整後對國際廣播,提供國內外氣象單位參考。
  2. 大氣化學觀測:
    本站在觀測坪設有放射性污染偵測器,需定時更換感應體及收集雨水及落塵,寄送核能安全委員會分析大氣放射性物質含量。另核能安全委員會亦在本站設有環境監測站,即時監測環境輻射量。
  3. 紫外線指數觀測:
    本站八十八年一月在風力塔日射量感應器旁裝設紫外線指數感應器,擷取觀測紫外線指數,並透過署屬網路傳回臺北,供發布紫外線指數參考。

地震測報:

澎湖氣象站設有深井地震站、短週期三向地震儀、新式強震加速度儀,衛星定位系統和地震警報器,可即時將觀測到之地動資料經由數據專線自動傳輸至本署地震測報中心, 提供強地動及地殼形變之觀測資訊,做為分析研判及發布地震消息之參考,並能立即顯示本站有感地震之級數。

潮汐測報:

代管設於馬公第三漁港之潮位站,將資料傳送至海象氣候組,做為分析研判及發布未來潮汐預報的參考。

天氣預報:

由於臺灣本島地形複雜,澎湖氣候又另有特色,為使天氣預報更符合地方之特性與需求,本站與其他氣象站一樣,每日參加預報討論會,透過即時視訊了解最新天氣分析及未來趨勢,撰寫地方之天氣小幫手,並針對責任區鄉鎮預報校驗回饋預報中心。 同時,輪值人員也兼負天氣守視的工作職責,當有特殊天氣發生時,立即以最快速度轉報臺北氣象預報中心及本地區各有關單位及有需要的民眾。

通信及電源系統:

本站目前之氣象預報、觀測、地震、潮汐及行政之各作業系統均整合使用署屬網路之數據專線,可迅速接收及傳輸各種氣象資訊。另備有高頻無線電系統及衛星電話做為通信之備份線路。同時,本站為避免因市電中斷而影響作業,除作業室整合為兩台不斷電裝置供主要設備使用外,亦備有發電機二部,以應緊急供電,使各類作業及對外通信無中斷之虞。

基本資料

測站名稱 站號:46735 站名英譯:Peng-hu(縮寫:PNG.PH) 測站種類:三等氣象站
測站位置 緯度:23°34’02”N
經度:119°33’19”E
海拔高度:10.678公尺
氣壓計海拔高度:11.4公尺
建站日期:民國前16年11月21日(公元1896年)
通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880002)復興里新興路2號 電話號碼:06-9272018 傳真號碼:06-9271643
定量觀測項目 現在天氣、過去天氣、風向及風速、雲狀、雲量、雲底高度、能見度、溫度、溼度、氣壓、氣壓趨勢特性、氣壓變量、 極端溫度、降水量、降雨強度、降雨時間、雷雨、地面狀態、特殊現象、日照時數、輻射、蒸發量、紫外線

本站位置

本站位居市區內,由於近來經濟發展迅速,站房附近新建樓房增加,以南北向較多,因西邊為澎湖防衛指揮部,東邊為一大馬路,對本站風力塔之風力觀測資料,不無影響。

  •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新興路2號
  • 電話06-9272018

歷史記憶

政權交替下的無奈

  1945年二戰結束,日治時代結束。由日本人建立的澎湖測候所也在混亂的時代跟著移轉。1946年8月21日時任澎湖測候所所長白川忠義請求政府派人接任所長簽呈中,除提及當時政府雖已要求漢文書寫公文,但究竟無法通曉,最後也僅能以日文書寫,本於職責,無奈心情可見一斑。另也寫到同年6月甫上任的林影堂所長於8月20日辭職,接任時間相當短暫,雖未載明原因,但簽呈竟由這位可能隨時離開臺灣的日本人所寫,可見當時人員接替應為十分緊湊之事。後來白川忠義先生並未留用而予以遣返日本,1946年10月政府指派邱日興先生接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