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恆春氣象站 (Hengchun Weather Station)

單位沿革

  恆春氣象站前身為日治時期設立的恆春測候所,是臺灣最早設立的5座氣象站之一。1896年11月20日,日本人先借用民間福德廟充作臨時辦公場所,並在廟外一處安裝儀器進行氣象觀測,為恆春地區氣象事業開端,後於1901年接管郵便局宿舍,改為辦公廳舍,至1905年12月25日新建廳舍落成,便由郵局宿舍處遷至現址,為永久基地。

  1945年11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將臺灣總督府氣象臺移交中華民國政府接管,改組為臺灣省氣象局,隸屬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本站全銜改為「臺灣省氣象局恆春測候所」,其後歷經數次更名,於1989年8月1日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恆春氣象站」。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恆春測候所於4月9日遭轟炸機轟炸,辦公廳舍及觀測設備被炸毀,因此被迫暫停觀測,惟因氣象觀測與軍事息息相關,於是暫時遷往郊外「五里亭」繼續觀測,直至同(1945)年9月才遷回原地觀測。

  恆春氣象站位於臺灣最南端三面環海的恆春半島,東鄰太平洋、南為巴士海峽、西臨臺灣海峽,唯有北端與臺灣本島銜接,受海洋水氣調節,且半島地形高度大多低於800公尺,海風可輕易越過,因此恆春半島的氣候可謂四季如春,且恆春半島亦是臺灣著名的旅遊勝地,以墾丁國家公園著稱,恆春半島身為臺灣面臨颱風的前哨站,對臺灣南方海域的監測甚為重要。

恆春氣象站

1896年11月20日

全臺最早的5座氣象站之一「恆春測候所」開設,借用當地福德廟充作臨時辦公場所,觀測開始。

1905年12月25日

新建辦公廳舍落成並遷入,為永久基地。

1945年4月9日

遭轟炸機炸毀辦公廳舍及觀測設備,被迫暫停觀測,暫遷至「五里亭」繼續觀測,直至同年9月遷回原地。

1945年11月10日

因「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改組為「臺灣省氣象局」,改稱「臺灣省氣象局恆春測候所」。

1947年11月

因「臺灣省氣象局」改稱為「臺灣省氣象所」,更名為「臺灣省氣象所恆春測候所」。

1965年9月1日

因「臺灣省氣象所」改回為「臺灣省氣象局」,更名為「臺灣省氣象局恆春測候所」。

1971年7月

因「中央氣象局」恢復建制,隸屬交通部,改稱「中央氣象局恆春測候所」。

1977年7月

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恆春氣象測站」。

1986年9月1日

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上午0時起正式啟用。

1989年8月1日

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恆春氣象站」。

2021年1月1日

ACOS地面氣候自動測報系統正式啟用。

2023年9月15日

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恆春氣象站

測站特色

本站位於氣象署觀測點的最南端,可說是監測由南往北移動之天氣系統的先鋒,最能真實觀測天氣系統的強弱,進而對臺灣本島天氣的變化程度掌握迅速、確實的預警功效, 此外每年十月至隔年四月間之落山風亦造就了本區之特殊景觀及風土民情,如洋蔥與瓊麻之大量栽種、風剪樹與各式傳統避風建築等。

組織架構

本站屬中央氣象署三等氣象站,置主任一人,職員四人,作業方式採15小時輪班(06時至21時)。

業務內容

觀測項目:

  1. 地面氣象觀測:
    利用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每日定時實施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溼度、雲、天氣現象、降水、 日射、日照、能見度、蒸發量、地溫等氣象要素觀測,其中除了雲、天氣現象、蒸發量為人工觀測外,其他項目均採自動化觀測, 並經由署內網路系統,將蒐集資料及每小時電碼傳送本署,以供天氣預報及分析之需要,同時透過查詢工作站方式統計氣候資料。
  2. 遙測系統:
    設置有雨量站、氣象站、中繼站等36個,隨時監控枋山溪、楓港溪、四重溪等流域之降雨資料,透過網路系統傳送本署; 若遇豪大雨時,立即通報本署與消防局等相關單位。
  3. 大氣污染觀測:
    本站受原子能委員會之託,設置放射性污染偵測器,定期更換“感應體”寄回該委員會。
  4. 地震觀測:
    本站設有SMA1強震加速度儀、A-900強震儀、A-800強震儀,遇地震時,立即傳輸本署地震中心,以供研判發布地震消息。
  5. 天氣預報:
    以本署傳輸之天氣圖雲圖等各項資料,預報當地24小時天氣;並轉報由氣象預報中心、海象氣候組,發布之各類天氣預報及特報、潮汐資料。

服務項目:

  1. 各種天氣預報、警報資料之查詢。
  2. 颱風季節期間將颱風消息、颱風警報單主動提供給各有關單位。
  3. 隨時將各種天氣預報資料、與突變天氣、地震消息供應 屏東地區新聞、廣播媒體。
  4. 將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發布月長期預報、季長期展望、豪大雨、低溫特報等提供給各相關單位及媒體。
  5. 供應南區漁業通訊電臺、民立電台近海漁業氣象預報、實際天氣概況、颱風警報及突變天氣特報等。
  6. 供應萬巒鄉公所一週農業氣象預報。
  7. 提供各鄉鎮活動天氣預報單。
  8. 應民眾之需求提供各種氣象資料申請服務。
  9. 應各政府機構之計劃、研究等特定需求,提供相關氣象資料。
  10. 應各防救災單位如消防局、河川局... 等特定需求,提供即時氣象資料、豪大雨特報。
  11. 協助屏東縣境各機關、學校辦理有關氣象科學之教學活動。
  12. 不定期接受當地有線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社等之現場直播及採訪。
  13. 接待各機關、學校、社團等之參觀。
  14. 提供中央氣象署印製各類防震、氣象宣導品免費供各界索取,加強防震、氣象災變宣導工作。

基本資料

測站名稱 站號:46759 站名英譯:Hengchun(縮寫:HN) 測站種類:三等氣象站
測站位置 北緯:22度00分19.56秒 海拔高度:22.306公尺
氣壓計海拔高度:24.051公尺
建站日期:西元1896年11月20日
通信地址 屏東縣恆春鎮天文路50號 電話號碼:08-8892037 傳真號碼:08-8896341
定量觀測項目 溫度、露點、溼度、氣壓、氣壓趨勢及特性、氣壓變量、極端溫度、降水量、風向風速

本站位置

  •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天文路50號
  • 電話08-8892037

歷史記憶

2016年莫蘭蒂颱風一創下歷史紀錄的颱風

  2016年9月莫蘭蒂颱風在關島西方海面形成後,往西北西轉西北方向移動,9月13日14時颱風中心位於恆春東南東方海面,暴風圈開始進入巴士海峽,同日23時起其暴風圈逐漸進入臺灣東南部陸地及恆春半島,對臺灣東部、中南部及澎湖、金門地區構成威脅。颱風中心於9月15日2時左右由金門進入福建,11時金門脫離暴風圈,颱風警報解除。

  恆春氣象站於2016年9月14日8時51分測到每秒52.2公尺的瞬間最大陣風、相當於16級風,刷新恆春氣象站設立以來的最大陣風紀錄,站區內多處老樹連根斷裂,鵝鑾鼻沿海浮標則觀測到17.4公尺浪高,破該測站紀錄。莫蘭蒂颱風的強大風力也造成屏東縣電力、電信及自來水嚴重受損,最高超過32萬戶停電,電話共有16萬餘戶受影響,自來水停水戶近1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