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臺灣常見的天然災害之一,蘭嶼更是颱風來襲最前哨,日治時期為加強布建測候網,於 1940年1月成立臺灣總督府氣象臺紅頭嶼測候所,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派員於該年5月由新港漁港(成功漁港)搭漁船前往紅頭嶼(蘭嶼)設站,原預定地點為北方岬角燈塔附近,勘查結果因質疑該處風力觀測之客觀性,確定原預定地點不適設站後返回陳報,約一個月後增派總督府建築師同行,再度前往候補地點之紅頭嶼中部山頭(現址),經由當地駐在所(派出所)的協辦,徵用十數名原住民為服勤團隊,以山刀闢路,在海拔約三百公尺處整地,風力觀測建在山頂,至1941年歷時兩年始完成創設工程,而觀測工作則自1941年11月開始正常運作。離島創站艱辛,除交通與生活資源運補艱難不便外,更受瘧疾與恙蟲等風土病威脅,設站初期醫藥尚落後,兩名技手因罹患恙蟲病先後於1944年、1945年殉職。
1945年二戰結束後,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10月以「致酉馬署財字第35959號」電令臺灣省氣象所接收該所,全銜改稱為臺灣省氣象局紅頭嶼測候所,測候所於二戰期間曾因遭受盟軍飛機轟炸,接收當時幾乎已變成廢墟,觀測設備亦老舊不堪使用,整體環境經整修與儀器設備整補後,始於1947年7月1日起恢復地面氣象觀測。2005年臺東縣政府以「蘭嶼氣象站(紅頭嶼測候所、蘭嶼測候所)」名稱公告為臺東縣歷史建築。
成立紅頭嶼測候所,直隸臺灣總督府氣象臺。
設址於紅頭嶼中部山頭(現址)。
觀測工作開始運作。
二戰後,環境整修與儀器設備補整後,重新恢復地面氣象觀測。
因臺灣省氣象局改稱為臺灣省氣象所,更名為臺灣省氣象所蘭嶼測候所。
因臺灣省氣象所改制為臺灣省氣象局,更名為臺灣省氣象局蘭嶼測候所。
因中央氣象局恢復建制,隸屬交通部,改稱中央氣象局蘭嶼測候所。
改稱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蘭嶼氣象測站。
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蘭嶼氣象站。
建置大氣背景監測系統,執行長期氣候變遷監測工作。
啟用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A5)
建立輻射觀測平臺(BSRN)。
觀測坪東側加裝原能會儀器三部(量測空浮懸粒輻射,分別為主機、空浮懸粒、雨水輻射)。
停用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A5),啟用地面氣候自動測報系統(ACOS)
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蘭嶼氣象站
本站位於氣象署觀測點的最東南端,可說是監測颱風資料之先鋒,進而對本島未來颱風動態的變化程度掌握迅速、確實的預警功效,所以該站對氣象要素的先期感知,對颱風預報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讓人口密集的本島居民能早先一步防範。
本站屬中央氣象署四等氣象站,置主任一人,觀測員四人。並按照四等站作業標準, 因離島特殊環境,交通工具不便情況下,採行月輪休制,將現有人員分成兩組:一組值班,一組返臺休假。
觀測項目:
服務項目:
測站名稱 | 站號:46762 | 站名英譯:Lanyu(縮寫:LY) | 測站種類:四等氣象站 |
---|---|---|---|
測站位置 | 東經:121°33′2.10〞 北緯:22°02′19.38〞 |
海拔高度:324.0公尺 氣壓計海拔高度:325.1公尺 |
建站日期:1940年 |
通信地址 | 臺東縣蘭嶼鄉紅頭村2號 | 電話號碼:089-732587 | 傳真號碼:089-731582 |
定量觀測項目 | 溫度、溼度、氣壓、氣壓趨勢、氣壓變量、極端溫度、降水量、風向風速 |
蘭嶼唯一僅存的日治時期建築
蘭嶼氣象站為1940年臺灣總督府徵調雅美(達悟)族人整地所修建而成,為日治時期的建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氣象站的建築曾受盟軍轟炸,局部毀損,建築物牆上目前仍可找尋到所遺留的彈孔。
蘭嶼氣象站主體建築是風力塔與辦公室合一的建築,另有兩棟房舍。其一房舍經整修後,屋頂原木構瓦房已改為混凝土平頂,屋頂平臺邊緣設有集水溝,收集雨水導入蓄水池供職員生活所用,蓄水池則保留日治時期原狀。另一房舍屋頂已坍塌,僅剩餘四周磚砌牆面,但因屋內牆面有樹木生長,當地居民及觀光客稱為「樹屋」,目前為蘭嶼觀光熱門景點之一。
2005年9月29日經臺東縣政府以「蘭嶼氣象站(紅頭嶼測候所、蘭嶼測候所)」名稱公告為臺東縣歷史建築,為目前蘭嶼地區唯一僅存的日治時期建築,亦為蘭嶼雅美(達悟)族人共同的回憶。
蘭嶼氣象站歷史上觀測到最強陣風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