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馬祖氣象站 (Matsu Weather Station)

單位沿革

  馬祖地區因戰地政務解除,開放觀光,氣象資訊需求日增,1992年11月中央氣象局與海軍氣象中心(現大氣海洋局)共同設置氣象合作站,裝設地面氣象自動觀測儀器,蒐集當地資料供天氣分析與預報應用。而後為了能建立完整正確的氣象資料及對馬祖地區直接提供便捷且多元化的氣象服務,經中央氣象局多次派員前往馬祖會同連江縣政府實地勘查後,1998年6月23日初步選定南竿鄉秋桂山為設站地點, 8月1日向交通部提報「建立金門、馬祖氣象站計畫(草案)」,經交通部及行政院核定建站後,就用地取得進行協商,於2002年完成私人土地價購及公有土地撥用作業。

  由於離島建設工程難度較高,歷經5次招標作業後,方得以發包興建。工程施作期間,成立馬祖氣象站籌備處,規劃各項建站業務及協助工程進行。2003年12月24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並進行揭牌儀式,「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馬祖氣象站」正式成立。2004年1月1日起開始進行綜觀天氣觀測業務。2023年9月15日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署馬祖氣象站」。

馬祖氣象站

1998年8月1日

中央氣象局向交通部提報「建立金門、馬祖氣象站計畫(草案)」。

1999年6月28日

交通部函示同意設站。

2000年7月5日

行政院核定建站。

2002年

完成私人土地價購及公有土地撥用作業,10月31日發包興建。

2002年11月25日

動土典禮。

2003年12月24日

落成啟用。

2004年1月1日

開始進行觀測業務。

2021年1月1日

正式啟用ACOS地面氣候自動觀測系統之觀測資料。

2023年9月15日

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署馬祖氣象站。

測站特色

  本站為新設之站,是目前距離臺灣最北的署屬氣象站,甫落成之建築物美輪美奐,工程紮實而精緻,建築線條簡潔明瞭,色調雅致無華,忠實表現傳統閩東式建築風情。從站址放眼四周,北隔馬祖海峽與北竿島對望,東眺東海,南瞰福澳港灣,西臨大陸黃岐鎮。測站周圍景色宜人,碧綠山坡起伏海天之間,遠處海面波光粼粼。戰地風光是本地最大特色。

組織架構

本站屬中央氣象署三等氣象站,現置主任一人,觀測員三人,作業方式採十一小時輪班。

業務內容

觀測項目:

  1. 地面氣象觀測:
    利用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每日定時實施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溼度、雲、天氣現象、降水、日射、日照、能見度、蒸發量、地溫等氣象要素觀測,其中除了雲、能見度、天氣現象及蒸發量為人工觀測外,其他項目均採自動化觀測,並經由署內網路系統,將蒐集資料及每小時電碼傳送本署,以供天氣預報及分析之需要, 同時透過查詢工作站方式統計氣候資料。另於2015年起陸續建置閃電落雷、能見度與現在天氣儀、雨滴譜儀等自動觀測儀器作為觀測輔助。
  2. 天氣預報:
    收集預報中心之預報並以當日資料比對之,以期改善預報之準確度。
  3. 物候觀測:
    本站採選站房周遭臺灣欒樹進行物候生長特徵觀測。
  4. 東莒陣列式岸基測波儀觀測系統輔助站:
    本站建立輔助東莒島岸基測波儀遠端控制、測波儀儲存、輔助測波儀監控,以及測波儀資料與產品展示之系統,且具備個別測波儀觀測展示與分析產品之能力。
  5. 輻射資料收集:
    本站協助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蒐集輻射落塵水、空浮微粒抽氣實驗資料,並提供場地放置背景輻射監測儀器。
  6. 地震觀測:
    本站設有SMA1強震加速度儀、A-900強震儀,遇地震時,立即傳輸本署地震中心,以供研判發布地震消息。

服務項目:

  1. 各種天氣預報、警報資料之查詢。
  2. 颱風季節期間將颱風消息、颱風警報單主動提供給各有關單位。
  3. 隨時將各種天氣預報資料、與突變天氣、地震消息供應馬祖地區新聞、廣播媒體。
  4. 將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發布月長期預報、季長期展望、豪大雨、低溫特報等提供給各相關單位及媒體。
  5. 應民眾之需求提供各種氣象資料申請服務。
  6. 應各政府機構之計劃、研究等特定需求,提供相關氣象資料。
  7. 應各防救災單位如消防局等特定需求,提供即時氣象資料、豪大雨特報。
  8. 提供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相關天氣諮詢服務。
  9. 協助連江縣境各機關、學校辦理有關氣象科學之教學活動。
  10. 不定期應各機關、社團、事業單位等之邀請,派員講授認識氣象、地震宣導與防災課程。
  11. 不定期接受當地廣播電臺、報社等之現場直播及採訪。
  12. 接待各機關、學校、社團等之參觀。
  13. 提供中央氣象署印製各類防震、氣象宣導品免費供各界索取,加強防震、氣象災變宣導工作。

基本資料

測站名稱 站號:46799 站名英譯:Matsu 測站種類:三等氣象站
測站位置 東經:119.92度
北緯:26.17度
海拔高度:97.842公尺
氣壓計海拔高度:92.342公尺
建站日期:2003.12.24
通信地址 連江縣南竿鄉四維村6鄰88號 電話號碼:0836-26457 傳真號碼:0836-26468
定量觀測項目 溫度、露點、溼度、氣壓、氣壓趨勢及特性、氣壓變量、極端溫度、降水量、風向風速

本站位置

  • 地址連江縣南竿鄉四維村6鄰88號
  • 電話0836-26457

歷史記憶

金環閃耀馬祖氣象站

  2012年5月21日,是一個令科學迷們引頸期盼的日子。這是自1955、1958年後,再次能於國內觀測到難得的日環食,更是馬祖地區自1610年來的首次。早期攝影技術並不普及,留下的紀錄寥寥無幾,對於馬祖的孩子而言,這樣的科學事件如同傳說且只能見於課本而無親身體驗。時至2012年,人手一台數位相機,許多人都期盼能為馬祖的天空留下第一張日環食的數位照片。

  5月份馬祖天氣總是多變化,是最容易起霧的季節;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盼望著升上來那熟悉的太陽,然而此日卻會帶著些許不同(註1)。馬祖站站房後方,正對北竿群島且開闊面海,更是難得的欣賞地點,許多民眾也聞風而至。

  05時11分應是日出時分,海面上籠罩著低雲,而不見陽光,直至15分才得撥雲見日。「太陽出來了!」伴隨著許多到場欣賞民眾的驚呼,那黃澄澄的恆星右上方竟伴隨著缺口。此時此刻眾人們觀察著缺口不斷地擴大,直到拓展成一個完整的圓,周遭的天色也暗沉了幾分。缺口至中心,太陽的邊緣也斷斷續續(註2)連成了一條優雅的細環,就像是上帝將那枚魔戒拋在空中。而馬祖更是全國最近日食通過中心線的地區,環食幾近乎正圓形,興奮的掌聲與驚呼為天空中最美的演出喝采。直至06時40分左右,偏食還未結束,天空又再次遍布雲層。

  日環食的精華時刻,正巧天公作美,更令眾人感到無比幸運,讓本次的天象觀測在心中激盪許久。

  每一次的日食事件都是該地特別的風景,日環食在馬祖更是百年一遇的奇觀,自是馬祖氣象站創站以來獨一無二的紀錄。期許2074年時,馬祖氣象站仍能屹立在此,再為馬祖地區寫下第2次的日環食紀錄。

註1.本次的日環食為日出帶食,即日出時已發生偏食的現象。食甚(環食最大食分)於06時12分,環食全程歷時4分鐘24秒。

註2.由於月球表面地形起伏,使得環食遮蔽時,邊緣產生不連續的現象,稱為倍里珠(Baily Beads)。

馬祖的寒冬記憶—2004年霸王級寒流與2022年首次冰霰觀測

  馬祖地處北緯26度,鄰近中國大陸沿海,為北方大陸冷氣團南下的前哨站,總是提前感受本島居民的冬天。在早期抽中金馬獎的父執輩口中,馬祖嚴寒的冬天,已是烙印在眾人心中深刻的印象,當地居民也曾有雪、冰霰、冰珠的回憶。而自2004年設立馬祖氣象站後,透過科學化及系統化的氣象觀測,忠實記錄著馬祖地區獨特的氣候,並見證了那口耳相傳寒冷的冬天。

  談起「霸王級寒流」一詞,是我們這一輩人難忘的寒冷記憶,大家總會想起在2016年1月25日那天,在臺灣曾經以為戲謔的「連平地也下雪」的玩笑話,竟是生活中有可能發生的場景。預期著見證建站歷史的一刻,馬祖站在1月25日清晨4時17分量測到建站以來最低氣溫0.3℃(前一日則量測到了1.1℃的低溫)。這個紀錄也是自1963年以來,臺灣氣象觀測史上平地最低溫的觀測記錄。

  當日雖在馬祖隨處可見水面結冰的現象,但不同於臺灣本島各地因寒害導致農作物災損嚴重,馬祖的農作物在冷冽的環境可說是適應良好,著名的馬祖三寶:大白菜、蘿蔔、高麗菜在當地人的傳聞中,是越冷越可口,這也是屬於馬祖的獨特寒冬記憶。

  2016年1月24日及25日的寒流影響,雖然創下馬祖氣象站的低溫記錄,但天氣多雲並可見陽光,水氣不足而未觀測到降雪或冰霰等固態降水現象。直到2022年2月20日,馬祖氣象站觀測到建站以來首次固態降水記錄為冰霰,從2月20日13點47分開始,持續到17點10分。當日受到寒流影響,高空並伴隨著充足的水氣,當時觀測到的溫度在4.8℃到5.7℃之間,地面的相對溼度卻僅有55%到70%,並不如一般液態降水般的高,落下的固態降水也如同沙粒一般不沾附在衣物上,對於身處平地測站的觀測員而言,可說是見證歷史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