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數值資訊組 (Numerical Information Division)

單位沿革

  數值資訊組的前身「氣象資訊中心」成立前,為了配合氣象局「預報電腦化計畫」先於1976年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執行數值天氣預報發展。在1983至1989年間配合國家經濟建設十年計畫,成立「臺北資訊測站」執行「氣象業務全面電腦化第一期計畫」,當時的台北資訊測站分設5課:系統控制課、電腦操作課、資料管制課、應用軟體課及服務課。1989年8月1日改名為「氣象資訊中心」,並於2000年增設網路管理課與數值預報課2課。

  2023年9月15日,配合組織改造,改組為「數值資訊組」,分設6科:系統管控科、應用軟體科、資訊管制科、作業管理科、網路管理科、數值作業科,持續相關工作,包含:積極規劃與協調推動氣象業務電腦化之建置計畫,除了引進國際成熟先進的氣象科技作業技術、發展建置現代化氣象作業系統、提升氣象作業能力及資訊服務效能外,並負責資訊基礎建設及資訊安全規範的推動,提供安全無慮之資訊系統研發與作業環境。此外,亦推動建置氣象署行政作業電腦化系統,以簡化行政作業程序,提升行政作業效率。

數值資訊組

1976年

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著手執行預報電腦化作業。

1984年

成立「台北資訊測站」,分設5課:系統控制課、電腦操作課、資料管制課、應用軟體課及服務課。

1985年

資訊作業大樓完工。

1989年8月

更名為「氣象資訊中心」,進行數值天氣預報技術及作業。

2000年1月

增設網路管理課與數值預報課二課。

1983年至1989年

配合國家經濟建設十年計畫,進行「氣象業務全面電腦化第一期計畫」。1987年1月第1代高速運算電腦(CDC CYBER 205)啟用,數值預報邁向電腦化。

1990年至1994年

執行「氣象業務全面電腦化第二期計畫」。1992年7月第2代高速運算電腦(CRAY Y-MP8I/2E)啟用。

1995年至2001年

執行「氣象業務全面電腦化第三期計畫」。1995年建立氣象資訊服務系統全球資訊網(www)網頁,展示整合全國氣象服務。2000年 第3代高速運算電腦(FUJITSU VPP 5000/300E)高速運算電腦啟用。

2002年至2009年

執行「氣候變異與劇烈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計畫」。2006年第4代高速運算電腦(IBM P5-575 Cluster 1600)啟用。

2008年

資訊中心導入資安工作,取得ISO-27001認證。

2010年至2015年

執行「災害性天氣監測與預報作業建置計畫」。2012年至2014年分3年建置第5代高速運算電腦(FUJITSU PRIMEHPC FX10)。

2016年至2019年

執行「氣象資訊之智慧應用服務計畫(I)」。

2020年至2023年

執行「氣象資訊之智慧應用服務計畫(II)」。2021年至2023年分3年建置第6代高速運算電腦(FUJITSU PRIMEHPC FX1000)。

2023年9月

配合組織改造,改組為「數值資訊組」。

組織架構

組織架構

聯繫窗口

李小姐(02)-2349-1264

業務內容

主要業務:

  1. 數值天氣預報作業與維運
  2. 行政資訊系統之發展與維運
  3. 氣象資訊服務系統發展與維運
  4. 氣象資訊基礎建設

系統管控科

  1. 電腦硬體與作業系統管理、維護及應用事項。
  2. 作業硬體資源運用狀況統計、分析、調整及估算事項。
  3. 本署資訊設備統籌管理及規格需求擬定事項。
  4. 電腦系統教育與在職訓練計畫之擬訂及執行事項。
  5. 資通訊新技術研究導入及通報發表事項。
  6. 資訊討論會及各項會報之召開事項。

應用軟體科

  1. 電腦應用系統之規劃、分析、設計、建置及維運。
  2. 電腦應用系統各式規格訂定與推廣。
  3. 電腦應用系統之維護。
  4. 電腦應用系統標準作業流程之製定及更新事項。
  5. 電腦應用系統文件之撰寫、維護及更新事項。
  6. 電腦應用系統教育訓練計畫之擬定及執行事項。
  7. 電腦應用軟體外包規格及維護更新事項。
  8. 專案計畫與預算彙編之執行、管考及追蹤事項。

資訊管制科

  1. 數值預報與相關氣象資料之儲存、供應及管理。
  2. 數值預報與相關氣象資訊之應用及推廣。
  3. 本署產製氣象資料之對外供應及管理。
  4. 本署資料開放相關業務辦理、推廣及平臺維運。
  5. 本署產製之各式氣象資料之介接、收集、供應及管理。
  6. 本署共通性軟體採購及本組軟體授權管理。
  7. 本署電子資料管理相關原則訂定、修訂與推動。
  8. 氣象領域資料標準訂定、修訂與推動。
  9. 天氣預報作業輔助資訊系統之規劃、分析、設計、建立、維運。
  10. 與國外氣象相關機構合作事項。

作業管理科

  1. 數值預報作業系統作業之守視、操作、管理、產品供應等執行事項。
  2. 核心資通訊系統、網路及傳輸系統作業之守視事項。
  3. 電腦硬體與作業系統之初級維護及故障排除事項。
  4. 資料中心機房空調、水電之守視、初級維護及故障排除事項。
  5. 資料中心機房之作業維運、管理及作業安全保密執行事項。
  6. 資料中心機房作業手冊之編訂及修正事項。

網路管理科

  1. 本署與外部單位間之網路通訊線路及設備之規劃、設計、維護及管理。
  2. 本署網路之設計及設備維護管理。
  3. 網路資源分配之設計及設備維護管理。
  4. 網路系統安全之設計、建置、維護及管理。
  5. 全球氣象觀測資料之接收通訊線路管理。
  6. 網路與資訊通訊安全設備更新之規格擬定事項。
  7. 本署資訊通訊安全制度之設計、維護及管理。

數值作業科

  1. 數值預報系統及其相關系統之規劃、分析、設計、建置及維運。
  2. 數值預報系統與其相關系統文件之撰寫、維護及更新。
  3. 全球觀測資料之蒐集、解碼、檢定、提供、轉發及繪圖。
  4. 本署數值預報產品之產生。
  5. 國外氣象中心數值預報產品之資料或繪圖後提供。

共同事項

  1. 資訊業務之規劃、研究發展及改進事項。
  2. 資訊通訊安全制度文件之擬定及相關工作事項推動與辦理。
  3. 一般物品採購及行政業務之簽辦事項。

歷史記憶

電腦的演進與回憶

  葉前局長曾於氣象資訊中心30週年專訪回憶起過往說到:「當年一般電腦規格很小,都是以「K」計算,不像現在動輒上「G」的容量。以前程式都寫在卡片上,像是打卡一樣,一行指令就是一張,而且必須照著順序排列。如果弄亂或是指令錯誤,就必須在上百張的卡片裡找到、更正。過去資源少,就拿程式來說,你得在有限的90多KB記載容量中處理,每一個位置都必須計較,每一行指令也都要小心,否則修改就要代價,在事前要把所有計畫想清楚,才進行下一個步驟,這點跟現在是很不同的。」

  氣象資訊中心申前主任也提到:「當時應用氣象組(今第三組)研究發展科下的電算中心裡,擁有一臺電腦,大小直逼兩個書櫃,但記憶體竟然只有48 KB!磁碟是抽取式的,儲存體是盤式磁帶。原計畫中預定添購的電腦是5.1 MIPS的大型主機,現在任何一臺手機都比這部電腦要快得多!」

  氣象署藉由電腦運算能力不斷提升,讓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準確度得到大大提高,才能不斷接近天氣的實際狀況,掌握老天爺的瞬息萬變,並以最即時的訊息傳播方式,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氣象署最早的臺美氣象預報系統發展技術合作

  1990年起為引進最新且成熟的氣象作業技術,持續提高預報之準確度及作業效能,透由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代表氣象局,與美國在台協會(AIT)所代表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下的預報系統實驗室(FSL,Forecast Systems Laboratory),6月28日簽署「臺美氣象預報系統發展技術合作協議」,從事氣象作業系統的長期合作發展工作,氣象資訊中心自該年起即擔任本案窗口迄今已有30餘年。

氣象署最早的天氣資料整合暨即時預報系統

  1991至1994年基於天氣預報作業的需要與美國共同合作,完成第一代天氣資料整合與即時預報系統,除了能夠滿足即時性預報上必須對眾多氣象資料快速做出綜合的分析與研判的需求,另一方面則對日常的天氣預報上提供一整合性的作業工具,天氣預報作業因此系統強大的電子化資料整合顯示能力,邁入了無紙化的作業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