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值資訊組的前身「氣象資訊中心」成立前,為了配合氣象局「預報電腦化計畫」先於1976年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執行數值天氣預報發展。在1983至1989年間配合國家經濟建設十年計畫,成立「臺北資訊測站」執行「氣象業務全面電腦化第一期計畫」,當時的台北資訊測站分設5課:系統控制課、電腦操作課、資料管制課、應用軟體課及服務課。1989年8月1日改名為「氣象資訊中心」,並於2000年增設網路管理課與數值預報課2課。
2023年9月15日,配合組織改造,改組為「數值資訊組」,分設6科:系統管控科、應用軟體科、資訊管制科、作業管理科、網路管理科、數值作業科,持續相關工作,包含:積極規劃與協調推動氣象業務電腦化之建置計畫,除了引進國際成熟先進的氣象科技作業技術、發展建置現代化氣象作業系統、提升氣象作業能力及資訊服務效能外,並負責資訊基礎建設及資訊安全規範的推動,提供安全無慮之資訊系統研發與作業環境。此外,亦推動建置氣象署行政作業電腦化系統,以簡化行政作業程序,提升行政作業效率。
成立「台北資訊測站」,分設5課:系統控制課、電腦操作課、資料管制課、應用軟體課及服務課。
更名為「氣象資訊中心」,進行數值天氣預報技術及作業。
增設網路管理課與數值預報課二課。
執行「氣象資訊之智慧應用服務計畫(I)」。
配合組織改造,改組為「數值資訊組」。
李小姐(02)-2349-1264
主要業務:
系統管控科
應用軟體科
資訊管制科
作業管理科
網路管理科
數值作業科
共同事項
電腦的演進與回憶
葉前局長曾於氣象資訊中心30週年專訪回憶起過往說到:「當年一般電腦規格很小,都是以「K」計算,不像現在動輒上「G」的容量。以前程式都寫在卡片上,像是打卡一樣,一行指令就是一張,而且必須照著順序排列。如果弄亂或是指令錯誤,就必須在上百張的卡片裡找到、更正。過去資源少,就拿程式來說,你得在有限的90多KB記載容量中處理,每一個位置都必須計較,每一行指令也都要小心,否則修改就要代價,在事前要把所有計畫想清楚,才進行下一個步驟,這點跟現在是很不同的。」
氣象資訊中心申前主任也提到:「當時應用氣象組(今第三組)研究發展科下的電算中心裡,擁有一臺電腦,大小直逼兩個書櫃,但記憶體竟然只有48 KB!磁碟是抽取式的,儲存體是盤式磁帶。原計畫中預定添購的電腦是5.1 MIPS的大型主機,現在任何一臺手機都比這部電腦要快得多!」
氣象署藉由電腦運算能力不斷提升,讓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準確度得到大大提高,才能不斷接近天氣的實際狀況,掌握老天爺的瞬息萬變,並以最即時的訊息傳播方式,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氣象署最早的臺美氣象預報系統發展技術合作
1990年起為引進最新且成熟的氣象作業技術,持續提高預報之準確度及作業效能,透由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代表氣象局,與美國在台協會(AIT)所代表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下的預報系統實驗室(FSL,Forecast Systems Laboratory),6月28日簽署「臺美氣象預報系統發展技術合作協議」,從事氣象作業系統的長期合作發展工作,氣象資訊中心自該年起即擔任本案窗口迄今已有30餘年。
氣象署最早的天氣資料整合暨即時預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