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高壓為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屬於海洋性氣團,全年都定居在太平洋上。海洋氣團的強度與範圍因季節冷暖而改變,當季節變暖時,它也會隨著活躍起來,強度、範圍因而大增,讓臺灣與中國大陸吹起溫暖潮溼的西南風與東南風,是造成季節性暴雨的主因。由於海洋氣團位置和範圍的不同,造成的天氣型態也不一樣。它的邊緣屬於雲雨地帶,使地面容易下雨且雨勢較大,氣象預報上會使用受「西南氣流」或「偏南氣流」影響的用詞;在它西伸或東退的過程中會造成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型態;當氣團中心移動到臺灣上空,天氣是晴朗炎熱的,都市地區受到熱島效應的影響,高溫發生頻率增加。冬半年太平洋高壓偏弱,對臺灣較無直接影響。
除了太平洋高壓的強度以外,太平洋高壓的位置移動也為影響臺灣氣候一重要因素(圖1)。例如在梅雨季的時候,若其位置位於臺灣附近,使得西南氣流輸送而來的水氣帶,主要位於臺灣的北方海面或華中地區,此時梅雨鋒面雖然離臺灣不遠,但可以帶來的雨水偏少,使得梅雨季面臨雨量偏少或雨季較短的現象。

圖1.由上至下分別為6月至8月的風場(流線)及降水(顏色覆蓋處)氣候場。圖中可看見6月至8月位於太平洋副高的位置(以西伸的軸線指向位置比較)有隨著時間(由上往下)往北移動的變化。
比較近幾十年太平洋高壓於夏季(6月至8月)的強度變化(如圖2),可發現早期在1950至1970年代最西只到達東經135度左右,但近年來太平洋高壓有越來越往西延伸的趨勢,西伸的位置已覆蓋至臺灣上空,近10年西伸位置甚至接近中國華南,副高強度增強使得近年來夏季平均溫度偏高,極端高溫日數也有偏多的趨勢。

圖2. 夏季500百帕重力位高度場5870線的平均位置(代表太平洋高壓勢力範圍),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年代(10年)平均。